首页 > 其他类型 > 印广法师【楞严经】讲记全集 > 第八第69讲

第八第69讲(2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玄冰之鸿蒙篇 只想做个御灵师 我出马的二十年 宠妾灭妻?主母重生废侯府嫁反派 恐怖从旅馆开始 鸣龙少年:我的衫姐柔情似火 陈情令之朱雀之主 冷恋爱人 漫画家的奇妙历险 茅山术

名难胜地:这是五地位菩萨的境界。从前面四地的境界到第五地已经是邈不相及,是非常难得的胜地境界,叫「难胜地」。「难」是表殊胜。

无为真如,性净明露,名现前地。

在五地的基础之上,一切的言行举止、种种行持,以那种自性流露得到进一步地圆融圆满,他进一步加功用行,那种真正的无为法已经现前。

无为真如:这里的「无为真如」不是「言妄显诸真」的真如,而是真真如性。圆教的无为真如是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法,是真无为。不行有为之法不能度众生,不以无为之心不能自利。

性净明露:「性净」就是以无为之心,「明露」就是行有为之法;「性净」就是离一切相,「明露」就是即一切法。

名现前地:这是六地位菩萨的境界。这个时候真正体现出无为真如本体,就是一心三藏。

尽真如际,名远行地。

尽真如际:在六地的时候,我们的真真如性已经显露,进一步地加功用行;到了七地,不是显露,而是全露,全方位的体现和突破。

名远行地:这是七地位菩萨的境界。到这一步是不是跟无明妄想就更远了?这叫「远行地」。无明妄想能不能断掉啊?不能断掉。虽然很远很远很远,那个无明妄想是不是还在这里啊?这个法可难讲了。无非是我们把当下这个妄想转过来。即离不离,即妄即真。它有没有离开我们一丝一毫啊?

所以佛在哪里啊?近在眼前,当下即是,自他不隔毫端。歪门邪道不也是我?不也是释迦牟尼?牛鬼蛇神、牛屎狗粪,当下是不是如来正法呀?哪一样不是我啊?如果总是把它当成歪门邪道搞掉了,那你这如来正法是不是正法啊?只要有一个不真,你这个所谓的真就是邪的。所以这个正法不可以用世间的逻辑推理来观照,但是,我们又不得不用世间的语言逻辑推理来方便引导。讲出来的都不是真的,但是凭我们的智慧我们能悟到这是真的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。

一真如心,名不动地。

一真如心,名不动地:这是八地位菩萨的境界。既然是「一真如心」,那个「远行地」远了没有啊?要用智慧观照。到了八地菩萨,也叫「不动地」,大用现前。十法界万法森罗万象、千变万化,无非是「一真如心」。怎么样无而忽有,怎么样有而忽无。上至诸佛菩萨,下及天人鬼畜,无非「一真如心」。山河大地、树木花草、风云雨雾,无非一真如心。这都是我们的智慧妙用,真心显现,我们到十方三世都是不动而至,这叫「一真如心」。动与不动都是我的一念心,这才叫「不动」。动的时候没有增加我的一丝一毫,不动的时候没有减少我的一厘一分,这叫「一真如心」,也叫「不动地」。

发真如用,名善慧地。

发真如用:要发真如智慧的正用、妙用,转凡成圣。这全靠我们一念心自在把握,灵活运用。

名善慧地:这是九地菩萨的境界。圆教以中道为至善,不是前七方便之善。只有达到一心三藏这个无漏智慧,你才是真正的「善慧」。你能念念在道,念念行道,戒在道中,定在道中,行在道中——这是全性起修,一修一切修,一证一切证,一戒一切戒。这个真如本体在六地、七地是显现圆满,到八地、九地是大用现前。

阿难!是诸菩萨,从此已往,修习毕功,功德圆满,亦目此地名修习位。慈阴妙云,覆涅盘海,名法云地。

从此已往:是从九地开始往后,不包括九地,往到哪里呢?往到十地菩萨,往到等觉菩萨,往到妙觉菩萨。

修习毕功,功德圆满,亦目此地名修习位:「此地」是九地菩萨,修习的功德到这里圆满。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、妙觉菩萨都是无功用道,心都不用。

也有的法师讲,从八地开始往后,都是无功用道。这有一定道理。注意,按照道理,从初信位的菩萨就是无修无证。他那是不要在形相上执着,明白这个道理了,叫无修无证。但这是不是还是有修有证啊?在用心。那么到了这个十地菩萨往上,连心都不用了,就是更高层次的那种无修无证。这两种无修无证要搞明白。

慈阴妙云,覆涅盘海:「慈阴」是表慈悲心,「妙云」是表智慧。大热天看到天阴了,是不是给人以清凉啊?这是表智由心发。「覆涅盘海」,下面是大海,上面是云,「涅盘海」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,表究竟极果如来。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呢,这个「慈阴妙云」跟「涅盘海」是一个本体了。只等妙云变现成雨的时候,就是无住大涅盘。

名法云地:这是十地菩萨的境界。十地菩萨是等妙觉的前身。那么讲这些境界,我们在这个位置体会比较困难一点,能够理解就很不简单。

如来逆流,如是菩萨顺行而至,觉际入交,名为等觉。

如来逆流:有时候我们把顺流说为攀缘、攀染缘,把逆流说为回光返照;这里把「逆流」说为佛从大光明流而出,就是从空出有来教化众生。凡夫逆流是从真转凡,背觉合尘,他叫出流,不叫逆流。佛是和光同尘,现十法界众生相,又始终在大光明藏。也就是佛正从大光明藏中出来,正从涅盘海出来。

如是菩萨顺行而至:而等觉菩萨正是要进涅盘海,「顺行而至」,他还没有究竟成佛,自然要走向成佛的道路上去。觉际入交:佛从涅盘海出来,等觉菩萨要进涅盘海去成就,是不是相交了?这是等觉菩萨的境界。都在涅盘海边,所以等觉菩萨要破最后的生相无明必须要有诸佛如来加持,是不是这就有机会了?由此而证入妙觉位。

其实到了法云地、到了等觉,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德可言,他没有讲什么什么境界了。实际上到了八地就没有什么境界可言了,他就是进入无功用道。他这些微细的无明烦恼是在无功用道中,自然而然地转烦恼为菩提。所以这个「等觉」要解释为,一个是等觉,一个是妙觉,这两个觉是一个觉;或者解释为,十地菩萨顺流而至,也就是从「慈阴妙云,覆涅盘海」这个阶段到涅盘海边等到了妙觉,叫「等觉」——等到了妙觉,是不是等到了佛啊?这个是蛮有意思的,这样观照以后,心里就清晰多了。

阿难!从干慧心至等觉已,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。

如是重重,单复十二,方尽妙觉,成无上道。

是种种地,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。奢摩他中,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,渐次深入。阿难!如是皆以三增进故,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作是观者,名为正观;若他观者,名为邪观。

干慧地就是前面通过三渐次而圆满的那个位置,已经是见到无生法忍的菩萨,是登五十五位妙菩提路的前方便。

干慧心:再回顾一下,是干去了烦恼习气,还没有接触到明心见性的菩萨的习气;干去了贪嗔痴的欲流水,还没有接到如来法流水。至等觉已:中间经过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、十地、等觉,就是这五十五位妙菩提路。

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:这是对等觉位菩萨的说明。「初干慧地」这个「初」是无始之初,相当于原始佛,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,生相无明以及一切万法都是从生相无明开始出现,等觉菩萨现在就是在生相无明这个位置。「金刚心中」就是妙觉菩萨,就是究竟即佛。

原始佛这个真心本来面目中无明不觉有了一个生相无明,为什么叫「初干慧」呢?业相无明是生相无明之果,生相无明是业相无明之因——虽然是个无明,但是它还没有给我们造成十法界凡夫那种业流、那种轮回之苦,它还在业相无明之前,因此称之为干。所以它也是个干慧地,是把生相无明也作为一种智慧,但这种干慧已经有分别了。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没有干湿之别,到这个地方有了干。这个法很难讲,连等觉菩萨到了破生相无明之时也没有办法讲清楚,只有诸佛加持才能破。

如是重重,单复十二,方尽妙觉,成无上道:这是对妙觉位菩萨的说明。「重重单复」,我们刚才讲的这五十五位,每一个信、每一个住、每一个行,每一个回向、每一个地都有十种,是不是「重重」啊?干慧地、四加行、等觉、妙觉都是单独的。信、住、行、回向、地是五个重重,干慧地为三,四加行为四,是七个单位,加起来就是单复十二。

「尽妙觉」,这么多次第圆满了,是妙觉位的菩萨。「成无上道」,这个「无上道」就是究竟极果如来。诸佛也是菩萨,是妙觉菩萨。究竟说,「无上道」是无上无下,无前无后,无左无右,无内无外,非有非空,万法都是一个念,就是一个真实绝待,就是这个东西。你不能讲它是一,也不能讲它是无量,是这样的「无上道」,不能落入任何一个分别,但是它当下即是一切的分别。就这么妙。

是种种地,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:所以这里又重复提起,从干慧、从信位菩萨开始,我们就是无修无证,是对有形有相而言无修无证,但没有离开用心,用的是什么心呢?「金刚观察」,也就是一心三藏的智慧,就是如来藏心地法门,就是法华三昧,也叫「如幻闻熏闻修」——我们心里是一心三藏,虽然行为举止看起来一样,但是用心不同,乃至上一堂课明白这个道理,当下即证到十住、十行、八地、九地,乃至等觉,所以谁也没有看到我们在修,我们就证到大果位,这叫「如幻」。

「十种深喻」是打了十种比方,要用智慧细细地体会。这十种深喻,如《大品》云:观一切业如幻,一切法如焰,一切身如水月,妙色如空花,妙音如谷响。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,佛事如梦,佛身如影,报身如像,法身如化,不可取,不可舍,一切空故。此中喻虽有十,所喻之法,不出度生、说法、严土、供佛而已。然,既曰不可取,则无生可度,无法可说,无土可严,无佛可供。既曰不可舍,则任运度生,任运说法,任运严土,任运供佛。既曰一切空故,则取舍双忘,忘心亦寂,故云深也。古德有云:修习空花万行,宴坐水月道场,降伏镜里魔军,大作梦中佛事者,此也。(节选自圆瑛法师《楞严经讲义》)

奢摩他中,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,渐次深入:「奢摩他」,是表我们的法身理体,与悟门相对照。佛在第一卷就提出,要先明心见性才能修证,否则「虽终日行,而不自觉,枉入诸趣」——妄图通过种种方便法门来明心见性,这是颠倒用心。而明心见性,非从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开悟不可,这就是「成佛的法华,开悟的楞严」,没有第三部经可言。当然,懂得了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之一心三藏,再讲《金刚经》,讲《华严经》,也能叫人开悟,他讲任何经典都能叫你开悟,他讲牛经、马经、狗经、泥巴经,都能叫你开悟。如果你不明心见性,不懂得一心三藏,即使讲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,也不能叫你开悟。

「用诸如来毗婆舍那」,「毗婆舍那」是如来的法门,也就是修门、行门,具体来讲,就是「反闻闻自性」。比如说六根,我不是六根同时进行,我抓住一根;或者比如六尘,从某一个方面悟入——观一个风也好,观一团火也好,观一根草也好,随便拿起一个东西,这是什么东西,这叫「反闻闻自性」,这是「毗婆舍那」。这个眼镜盒就是我,为什么是我啊?它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,地水火风四大从何而来啊?由心变现,那张三心、李四心、牛心、马心、狗心,能不能分谁的心啊?不能,是不是一心三藏啊?就这么几句话,你成就了。有道无道,自己知道。小根机之人不妨给他讲一个小时、两个小时、一天,慢慢地来,他也总有个悟处。

「清净修证」,这个「清净」,万法都是一个心,你只把定这个关,你就是坐镇涅盘山。说一千道一万,一切万法都是当人当下一个念,我们反复把做梦这个道理搞明白。

「渐次深入」,即使像龙女那样一步登天,她有没有渐次深入啊?她也要经过六十圣位啊,她只是忽地一下就过去了。所以「渐次深入」跟一步登天没有矛盾,讲出一个次第来供我们研讨,对自己的修行心里好有个底,要不然你走到哪一步你还不知道呢。

阿难!如是皆以三增进故,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:这个三渐次不只是修证圆顿大法的前方便,从前方便一直到后来的究竟,有没有一步离开三渐次?所以六十圣位,位位圆融。在修三渐次的时候,是谁在修啊?是不是等觉菩萨在修啊?都没有离开。要作如是的观照。所以在整个的过程中,也就是保持某种心态就形成我们的定力。三渐次是最基本的禅定功夫,严格来讲,只有刻骨铭心地知道「首楞严一心三藏」这种自性本定以后,我们才能圆满地修持三渐次。

所以我们从前干慧地一直到后面的初干慧地,整个的过程中任何一位的修证都没有离开三渐次,也可以讲任何一位都没有离开任何一位,一步一步地转胜、转深。

这是讲「真菩提路」,我们再回想一下修行基本的次第。从悟门而入,见到一心三藏就叫大开圆解,然后经过了第二步的行门、修门,由二十五位菩萨各说圆通法门,文殊独荐观音法门,这就是「反闻闻自性」,既可以在衣、食、住、行中「反闻闻自性」,也可以两条腿一盘「反闻闻自性」。那么到了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就是讲证门,每一位一个标准答案提出来供修行人去参考,你参考的过程就是在证。

佛为什么讲「决定成佛,譬如以尘扬于顺风」,「何藉劬劳,肯綮修证」,「发明便解脱」?因为你懂了就证了。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感恩佛陀,感恩大法?再想一想,我们过去修了几年、十几年、几十年,是不是倒吸一口凉气啊?差一点这一辈子又是白来一趟。再想一想,当今世界无量百千万亿人是不是很可怜?你把《楞严经》《法华经》读一读不就知道了吗?《法华经》关于「听经闻法当下成就」这个道理反反复复地讲,你不需要老师解释就能看得懂啊!这是老佛爷亲口讲的呀!

作是观者,名为正观;若他观者,名为邪观:这就是佛在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讲的,「唯此一事实,余二则非真」;「世尊法久后,要当说真实」。这些钢铁一样的戒律,谁都不能违反!

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,在大众中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当何名是经?我及众生云何奉持?

当何名是经?我及众生云何奉持:文殊菩萨在关键的时候再次请法。机缘成熟了,佛该讲的基本都讲了,这个经叫什么名字啊?否则师出无名,不好受持,必须要名正言顺。

佛告文殊师利: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,十方如来清净海眼;亦名救护亲因,度脱阿难,及此会中性比丘尼,得菩提心,入遍知海;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;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,十方佛母陀罗尼咒;亦名灌顶章句,诸菩萨万行首楞严,汝当奉持。

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,十方如来清净海眼:这第一个经名比较长,内容非常丰富。「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」前面已经解释,不再重复。「无上宝印」,既可以理解为第一宝印,这是方便说;也可以究竟说,它圆融圆满圆通一切法,就是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一切万法,叫「无上宝印」。不管什么法,都必须经过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一心三藏来印证。《楞严经》是照妖镜、降魔杵、试金石,这三项必须把握。「十方如来」,包括三世十方一切诸佛。「清净海眼」,大海里风平浪静,是不是可以把天空的风景倒映出来啊?等于是照妖镜,你在哪里,都把你照出来现了原形,也可以把它作为择法眼、慧眼。有了这本经,我们能识别一切的经典、一切的人法。

亦名救护亲因,度脱阿难,及此会中性比丘尼,得菩提心,入遍知海:这是第二个经名。「亲因」,阿难是佛的堂弟。「性比丘尼」,也就是摩登伽女,跟佛非亲非故。一亲一疏这是表一切的万法都是佛的亲因,都是真心本来面目的亲因,这是救度一切众生之法,无一例外。任何人想成佛,都必须要学「开悟的楞严,成佛的法华」。这就是「得菩提心入遍知海」。菩提也好,遍知海也好,都是讲智慧。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。

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:这是第三个经名,这个比较干脆。它说破了天机,是「如来密因」,把秘密合盘托出。你懂得了「密因」,你就是「密因」,特别加个「修证了义」。圆顿大法,见道即是修道,即是悟道;修证了义,一了百了。虽然后面讲行门、讲证门,但是有没有离开这个「密因」啊?他无非是以「密因」来反复地观照,加深理解而已。我们通过听经闻法都能一了百了。

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,十方佛母陀罗尼咒:这是第四个经名。这是不是讲「莲华王」啊?前面讲「是名妙莲华」。所以《楞严经》是不是《法华经》啊?两部经实际是一部经。《楞严经》是解释《法华经》,《法华经》是概括《楞严经》。从我们这个时代开始,不要把这两部经说成两部经,这是上下部。

「大方广」,不是《华严经》的「大方广」,《华严经》只能破除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,只有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可以破除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。「大」是表我们的体,在法会开篇讲这部经题的时候,我们是从时间、空间、万法、万相这四个方面来观照的。这个「大」,观照为我们的本来面目。时间上,非长非短,即长即短;空间上,非大非小,即大即小;万法上,非多非少,即多即少;万相上,非生非灭,即生即灭,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。处处体现出圆顿大法双非双即,双照双遮,这是无上妙法啊!「方」是表正,来肯定这个「大」是怎么回事。「广」表相,这是解释那个「大」体。我们讲了时间、空间、万法,是不是从相上来框定啊?「妙」是讲它的用,它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。无量次第,我们可以成就于一生,成就于一时,乃至成就于一念,就看各人用心如何。「莲华王」,「莲华」二字已作解释。

「十方佛母」,十方三世佛的成佛之母,就是《妙法莲华王》,就是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。这是一切如来成佛的唯一之路。「母」带有出生义,成佛从佛口生,从法化生,从法化生是不是佛母啊?「陀罗尼咒」,「陀罗尼」是总一切法,持无量义。《楞严经》通过经显、咒密两种方便手段来揭示宇宙人生本来面目,揭示我们修证了义之法当下成佛的秘诀。

亦名灌顶章句,诸菩萨万行首楞严:这是第五个经名。现在知道什么叫「灌顶」吗?《楞严经》是不是天天在这里给你们灌顶和摩顶啊?你明白一个法理法义,纠正一个错误的知见,开了一个智慧,这就是「灌顶」。「诸菩萨万行首楞严」,前面已作解释。

汝当奉持:这五个经名都非常妙,我们应当因名思义,敬奉受持此经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下凡后我成了跪求打脸的娘娘 誓要休夫 强势掠爱:腹黑总裁,太心机 萌宝来袭,爹地请你滚远点 姻缘错,代嫁狂妃 下雪了,王爷 总裁霸爱:萌妻别想跑 清穿之太子妃荣华路 套路不成反被套 时光不负已微凉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