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类型 > 印广法师【楞严经】讲记全集 > 第六第60讲

第六第60讲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玄冰之鸿蒙篇 只想做个御灵师 我出马的二十年 宠妾灭妻?主母重生废侯府嫁反派 恐怖从旅馆开始 鸣龙少年:我的衫姐柔情似火 陈情令之朱雀之主 冷恋爱人 漫画家的奇妙历险 茅山术

于是,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:汝今观此,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,及阿罗汉,各说最初成道方便,皆言修习真实圆通。彼等修行,实无优劣、前后差别。我今欲令阿难开悟,二十五行谁当其根?兼我灭后,此界众生,入菩萨乘,求无上道,何方便门得易成就?

注意,佛讲二十五个菩萨「实无优劣、前后差别」,我们心里起一个疑。佛的意思很明显,二十五个菩萨修证二十五个法门,都证得圆通,共同证得同一个如来藏性,最终的目的地是一样的。但是对于初修行的人,是不是要选择一下,看看哪个法门最方便、最容易成就呢?

所以第一卷讲了,我们要从悟门而入。那文殊菩萨在后面选择的是观音法门,因为他就是从明心见性起修。而我们这几千年以来,不听佛的话,不听文殊菩萨的话,想通过修方便法门来开悟,你这是打妄想。

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承佛威神,说偈对佛:

为什么要叫文殊来回答这个问题?文殊菩萨虽然示现菩萨位,但他是三世佛倒驾慈航,文殊菩萨又是七佛之师,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。凡是菩萨要成佛,都必须经过文殊菩萨的指导。下面看这段偈颂,要求大家都要背熟。

觉海性澄圆,圆澄觉元妙,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

迷妄有虚空,依空立世界,想澄成国土,知觉乃众生。

空生大觉中,如海一沤发,有漏微尘国,皆依空所生。

沤灭空本无,况复诸三有?归元性无二,方便有多门。

圣性无不通,顺逆皆方便,初心入三昧,迟速不同伦。

色想结成尘,精了不能彻,如何不明彻,于是获圆通?

音声杂语言,但伊名句味,一非含一切,云何获圆通?

香以合中知,离则元无有,不恒其所觉,云何获圆通?

味性非本然,要以味时有,其觉不恒一,云何获圆通?

触以所触明,无所不明触,合离性非定,云何获圆通?

法称为内尘,凭尘必有所,能所非遍涉,云何获圆通?

见性虽洞然,明前不明后,四维亏一半,云何获圆通?

鼻息出入通,现前无交气,支离匪涉入,云何获圆通?

舌非入无端,因味生觉了,味亡了无有,云何获圆通?

身与所触同,各非圆觉观,涯量不冥会,云何获圆通?

知根杂乱思,湛了终无见,想念不可脱,云何获圆通?

识见杂三和,诘本称非相,自体先无定,云何获圆通?

心闻洞十方,生于大因力,初心不能入,云何获圆通?

鼻想本权机,只令摄心住,住成心所住,云何获圆通?

说法弄音文,开悟先成者,名句非无漏,云何获圆通?

持犯但束身,非身无所束,元非遍一切,云何获圆通?

神通本宿因,何关法分别,念缘非离物,云何获圆通?

若以地性观,坚碍非通达,有为非圣性,云何获圆通?

若以水性观,想念非真实,如如非觉观,云何获圆通?

若以火性观,厌有非真离,非初心方便,云何获圆通?

若以风性观,动寂非无对,对非无上觉,云何获圆通?

若以空性观,昏钝先非觉,无觉异菩提,云何获圆通?

若以识性观,观识非常住,存心乃虚妄,云何获圆通?

诸行是无常,念性元生灭,因果今殊感,云何获圆通?

我今白世尊,佛出娑婆界,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。

欲取三摩提,实以闻中入。离苦得解脱,良哉观世音!

于恒沙劫中,入微尘佛国,得大自在力,无畏施众生。

妙音观世音,梵音海潮音,救世悉安宁,出世获常住。

我今启如来,如观音所说,譬如人静居,十方俱击鼓,

十处一时闻,此则圆真实。目非观障外,口鼻亦复然,

身以合方知,心念纷无绪。隔垣听音响,遐迩俱可闻,

五根所不齐,是则通真实。音声性动静,闻中为有无,

无声号无闻,非实闻无性。声无既无灭,声有亦非生,

生灭二圆离,是则常真实。纵令在梦想,不为不思无,

觉观出思惟,身心不能及。今此娑婆国,声论得宣明。

众生迷本闻,循声故流转。阿难纵强记,不免落邪思,

岂非随所沦,旋流获无妄?阿难汝谛听,我承佛威力,

宣说金刚王,如幻不思议,佛母真三昧。

汝闻微尘佛,一切秘密门,欲漏不先除,畜闻成过误。

将闻持佛佛,何不自闻闻?闻非自然生,因声有名字,

旋闻与声脱,能脱欲谁名?一根既返源,六根成解脱。

见闻如幻翳,三界若空华,闻复翳根除,尘销觉圆净。

净极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。却来观世间,犹如梦中事,

摩登伽在梦,谁能留汝形?如世巧幻师,幻作诸男女,

虽见诸根动,要以一机抽,息机归寂然,诸幻成无性。

六根亦如是,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。

一处成休复,六用皆不成,尘垢应念销,成圆明净妙。

余尘尚诸学,明极即如来。大众及阿难,旋汝倒闻机,

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,圆通实如是。

此是微尘佛,一路涅盘门,过去诸如来,斯门已成就;

现在诸菩萨,今各入圆明;未来修学人,当依如是法,

我亦从中证,非唯观世音。诚如佛世尊,询我诸方便,

以救诸末劫,求出世间人,成就涅盘心,观世音为最;

自余诸方便,皆是佛威神,即事舍尘劳,非是长修学,

浅深同说法。

顶礼如来藏,无漏不思议,愿加被未来,于此门无惑,

方便易成就。堪以教阿难,及末劫沉沦,但以此根修,

圆通超余者,真实心如是。

觉海性澄圆:上来两句就是为一心三藏开路。「觉海」就是真心本来面目,「性澄圆」就是讲性空真色。「觉海」是不是无形无相的真空?注意,这是用别教开路。「性」,他的真空本性是什么?就是「澄圆」——这个「澄」是寂,这个「圆」是照。寂而常照,不变随缘,显现出十方法界,是不是「圆」呐?也就是说我们的真空不空,真空当下即是妙有。「澄圆」,就是即空即有,即寂即照。

圆澄觉元妙:这是讲妙有非有。妙有当下就是空。也就是「性色真空」,万相的本性就是真空。这个「圆」是讲十法界之万法,就是照,这里「澄」就是寂。照而常寂,随缘不变,即照即寂,即有即空。「圆澄」,就是我们本体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。「圆」当下就是不变。「元妙」,本来就是我们的妙体,本来就是本觉智慧,始觉原来就是本觉。也就是重复,「圆」原来就是那个「澄」,妙有原来就是那个真空。「觉元妙」的「元」就是原来的原,这是按照别教的次第来观照。

元明照生所:在后面连续几句话高度概括总结168个字,在高度概括总结三种相续。「元明」,是我们的本觉、本明、本体,本来就明,本来就有智慧。「照」,就是生相无明。「生所」,由于生相无明而显现出业相无明,就是「因明立所」。

所立照性亡:「所立」,因为现出这个业相无明以后,紧跟着就第二个念、第三个念,然后盯住业相无明再观照。那个第二念是表无量的第二个念,是作为转相无明,然后转相无明又被业相无明调虎离山,离开了本觉本明,盯住了那个妄现的业相无明,在这打妄想。所以本觉本明就遗失在我们的邪知邪见里。虽然亡,有没有真正亡掉啊?他当下就是转相无明。

业相无明也好,生相无明也好,元明也好,都是一个东西。可是不这样讲,我们不容易明白。佛硬着头皮讲了《楞严经》,讲了《法华经》。真正大根机之人,几句话就了事。越是真理越简单,假传万卷书,真传就是一句话,就是「阿弥陀佛」,就是「如是我闻」。「所立照性亡」,这是我们本有的智光就被转为能见的见分之光。

我以上讲的那个山西老居士,念佛念到九点半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不是叫「元明」?后来他夫人回来,说黑咕隆咚干啥呀,他一下什么也看不到了。这个时候本有的智光是不是就转为能见的见分之光了?所以能见的黑暗是不是黑光啊?然后灯一开就看到白光了,就变成见分之光了。因为他老婆回来说黑咕隆咚的,是不是所立了?所立了,这个照性就亡了。

迷妄有虚空,依空立世界:总而言之,虚空是迷妄而来。我们有了一念业相无明,是不是变成我、他这个对立了?是不是就有空间了?是不是就有虚空了?这叫「迷妄有虚空」。就是由一念业相无明将本有真空浑浊为晦昧之空,成就了这个虚空。「立世界」就现相了。当我们有了虚空的感受以后,我们的转相盯住业相在观照,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心里本有的那种坚固的妄想就显现出地水火风、红黄黑白、山河大地等种种的相分,这叫「依空立世界」。

想澄成国土,知觉乃众生:由坚固的妄想而成就了国土。广义而言,风云雨雾是不是都是国土啊?我们的肉团身都是国土。「知觉乃众生」,「知觉」就是能知、能觉。这里「众生」是有情众生,前面的「国土」是无情众生。当然,无情众生也是知觉,这里特指生命层次比较高的众生。

空生大觉中,如海一沤发:这个「空」是虚空,「大觉」是真空。我以上讲了,我们有时呆头呆脑地在那里发愣发傻,别人叫你几声,等叫第三声你惊醒了。又说你在想什么,但是你刚才什么也没想到,是不是?什么也没想就是真空,一出定就有想了,就成虚空了,是不是有了空间的感受?所以以先后次序,这个虚空是不是生在真空中啊?没有任何念头那就是真空了,打这个比喻。「如海一沤发」,「沤发」是个水泡,打比方,虚空在我心里就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泡。实际上虚空是不是当下就是真空?到底谁大谁小?都是一个东西。

有漏微尘国:包括有情世界、无情世界,和所谓根身与器界。「微尘国」,大至佛刹,小至微尘,皆是国土。皆依空所生:世界上的万法都在虚空包容之中,虚空由我们一念妄想所现,依此观照十法界万法。这个「生」解释为变现。因为讲生就有能生、所生,就是有二法门,而能现、所现是一个东西。

沤灭空本无:我们的真心比如大海,虚空就好像大海里的一个水泡——这是通过分别法来观照,拓宽我们的心量——何况天人鬼畜、泥巴瓦块这些东西?是不是虚空这个水泡里的一点点东西啊?况复诸三有:「诸三有」是欲界、无色界、有色界。说到有情、无情一切众生,都是唯真心一念之所变现。

归元性无二,方便有多门:「归元」就是成佛,「性」就是明心见性,「无二」再没有第二个法门。「方便有多门」,明心见性以后,我们修任何法门都能帮助我们成为究竟圆满之佛。像龙女那样根机特别利,当下即成圆满佛。她不用方便法就成佛了,用究竟法就可以直接成究竟圆满之佛,但是绝大多数人来讲呢,他先成分真即佛。要成为圆满之佛还要有一个过程,要修证,这个时候你修任何法门都行,包括什么法门都不修也是一种法门。所以一定要搞明白,必须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才可以说万法平等,都能成就。

圣性无不通,顺逆皆方便:「圣性」就是指我们的本性无所不通。正法、邪法、大法、小法,没有一法不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所显现,叫「圣性无不通」。所以这个「圣性」一定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,任何一法之性都是「圣性」。这个茶杯是不是圣性啊?它跟诸佛菩萨是不是通达的?无不通,本性就是通的。一定要搞明白。所以成佛不从修得,他本来就是佛。但是不修不得,不修的话即使你是佛,你也得不到真实妙用。「顺逆皆方便」,是表无量法门皆是不了义之方便法门,进一步肯定,成佛(归元)的法门,只有先明理这一条路。无量法门讲成究竟义都能成就。到下面就有文章了。

初心入三昧:「初心」就是指刚上路的修行人。迟速不同伦:明心见性的人可以一步登天,不明心见性的人不知道猴年马月。「迟」与「速」就是快与慢不是一回事,前面讲了,是日劫之倍。

对于下面的二十五个法门,文殊菩萨分别作了具体的分析。

色想结成尘,精了不能彻,如何不明彻,于是获圆通:这是针对优波尼沙陀尊者观白骨的法门。「色想结成尘」,色尘是由坚固的妄想而成就。「精了不能彻」,这句话应该是「非精了不能彻」。也就是说,这个坚固的色尘是由坚固的妄想而成就,那我们要破是不是也要通过坚固的妄想去破除?那么至于初心的人是不是很难修啊?「如何」,那你怎么可能通过?「不明彻」,不容易明白。以这种不容易透彻的色尘作为初心修行的法门,怎么能明心见性呢?

音声杂语言,但伊名句味,一非含一切,云何获圆通:这是针对憍陈那尊者以音声为观来成就。「音声杂语言」,当我们声音发出来的时候,是不是就有语言、文字的形相啊?音声和语言是不是各有特性呢?音声是一种振动,语言通过声音来表达,有时候还话中有话,弯弯曲曲。所以直与曲杂在一起,是不是很难分别和判断呢?「但伊名句味」,就是那么一点名句味啊。怎么「名句味」呢?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法理法义。「一非含一切」,一句话能不能表达无量义?苹果能不能具足一切水果的味啊?不能。而修这个声尘,我们耳识仅仅是取决于一时,一时的这个声尘能不能明白无量的义啊?不能。所以「云何获圆通」?我们不能通过声尘这个「一」来包容含摄无量义。

香以合中知,离则元无有,不恒其所觉,云何获圆通:这是讲香严童子菩萨以香尘为观而开悟。「香以合中知」,闻香尘之香臭、通塞,必须通过鼻根与味尘合起来才能成就。「离则元无有」,离开香味,离开通塞,这个觉知性能不能存在啊?不能存在。所以这个香尘不恒,我们怎么能够从中成就呢?「不恒」就是生灭法呀。「不恒其所觉」,前面讲的「离则元无有」,就是离开香尘,所觉不恒,能觉能不能恒啊?那就合于另外一种香尘,不就变化了?前后不一,初心怎么能成就啊?

味性非本然,要以味时有,其觉不恒一,云何获圆通:这是药王、药上二大菩萨修的味尘。跟香尘类似,但也有区别。前面是以鼻根来嗅香尘,这里是以舌根来尝味尘。「味性非本然」,没有食品的时候,舌头能不能尝到食品的味道啊?「要以味时有」,有食品现前的时候味道才有,这也就讲了味性也不恒,也要在合中才能知道。「其觉不恒一」,我们能尝味道的这种尝觉不能保持专一不变。那怎么能成就圆通啊?注意,药王、药上菩萨通过品尝各种树木花草、土石、有毒、无毒等各种万法的味道,那么「其觉不恒一」,为什么两个菩萨能够成就啊?因为他是修了无量无量劫,生生世世修这个法门,大家明白吗?修这个法门是大信大行大解,一般的人不能成就。许多法门都能成就,这要根据各人根机不一、时空点的机缘不一这个情况来决定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重生暖婚:隐婚老公,宠翻天 斗罗之全职阴阳师 农门小仙妻 我怕是遇到了假霸总 暖婚甜蜜蜜:宁少,强势宠 这只公主是假的 陈总,你前任又来公司挖人了 我创造了赛博修仙 规则怪谈:我用残缺天赋完美通关 八零:病弱知青在乡下养崽开摆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