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类型 > 印广法师【楞严经】讲记全集 > 第四第45讲

第四第45讲(2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玄冰之鸿蒙篇 只想做个御灵师 我出马的二十年 宠妾灭妻?主母重生废侯府嫁反派 恐怖从旅馆开始 鸣龙少年:我的衫姐柔情似火 陈情令之朱雀之主 冷恋爱人 漫画家的奇妙历险 茅山术

阿难!汝今欲逆生死欲流,返穷流根,至不生灭,当验此等六受用根,谁合谁离?谁深谁浅?谁为圆通?谁不圆满?

逆生死欲流:就是背尘合觉,了生脱死。之所以在生死轮回,就是由于你的种种的欲望。你在物欲洪流中挣扎,想出离,必须要看破放下。返穷流根:就是返璞归真,仍然叫背尘合觉,回到大光明藏中去。「穷」就是彻底搞明白,彻法底源,「流」是生死之流,「根」就是根本。至不生灭:这就是成佛。注意,这里不是禅宗的见空性,要善于区别。

当验此等六受用根,谁合谁离:你要去体验、选择这六根,哪个是圆满(具足一千二百功德),哪个是不圆满的。「谁合」,在六根中,鼻根要闻香,舌根要尝味,身体要有接触,是不是从合中才能得到受用啊?眼睛离得老远,它要不要合啊?耳根离得老远,要不要嘴巴咬住你耳朵才听到啊?意根呢,更不需要合。所以就这两方面来看,是合起来的容易修,还是离开的容易修?从这一步一步地往下逼近。

谁深谁浅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这五根,当下就能知道。意根在里面要拐弯抹角,而且它要间接地通过前面的五根对五尘再产生这五种俱生意识,在脑子里它才能间接地得来。所以它现在是不是显得很深?那么从深和浅来讲,是深好修还是浅好修啊?

谁为圆通?谁不圆满:具足千二百功德的就是耳根、舌根和意根,而眼根、鼻根、身根都是八百功德,不够圆满。就深浅来看,耳根又胜于舌根和意根,更好修。

若能于此悟圆通根,逆彼无始织妄业流,得循圆通,与不圆根,日劫相倍。

如果选择一个好的法门,他修行一天的功德与你选的不圆通的法门相差多少啊?「日劫相倍」。一劫少说五十二亿年,多说百亿千亿年,天壤之别!所以我们修行是不是要不断地选择最好的法门啊?

我今备显,六湛圆明,本所功德,数量如是。

备显:这六根,个个功德都给你讲明白了,由着你来选。六湛圆明:是就六根之性,明明白白就是这样,根性都平等具足一千二百种功德,是特指地球人的特征。数量如是,功德多少就是这回事。

随汝详择其可入者,吾当发明,令汝增进。

你好好地仔细地选择一下,哪个适合于你的这一根?看是针对阿难,其实是不是佛讲给我们所有人的?你如果觉得可以的话,我再给你作具体的开示。

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,皆得圆满无上菩提,于其中间亦无优劣。但汝下劣,未能于中圆自在慧。故我宣扬,令汝但于一门深入,入一无妄,彼六知根一时清净。

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,皆得圆满无上菩提,于其中间亦无优劣:十方诸佛各各以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等十八界为本因、为下手之处——虽是讲十八界,其实包含无量法门——都能得到圆满的成就。「无上菩提」,也就是无住大涅盘。这是讲法法平等,都能成就。但为什么还要让阿难来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法门呢?紧接着就是讲原因。

但汝下劣:这是讲没有明心见性的人。未能于中圆自在慧:明心见性的菩萨是真修,一般不要问老师,他怎么样修都行,他能圆融一切人事一切万法,也就是心能转境。人家打我、骂我、诽谤我、骗我、害我,我都生不起嗔恨心来,这就是证道位了。有的生起烦恼以后当下就知道不对,但当下又改不了,可能两三天以后改掉,这都叫修行。

我有一个弟子很古怪,我说:「根据我对你的观察,你从小到大眼睛里就没有一个好人,包括你父母在内。你好好想一想。」他也不作声,非常顽固。我问他:「这个寺庙里有没有一个你认为行的人?你指出一个来给我看看。」他也不讲。大概大半年以后发信息来了:「非常感恩师父。我现在已经知道我是个坏东西,从小眼里就没有一个我认为好的人,所以师父你讲到我的要害处了。」修行是个扎扎实实的事情,来不得半点的虚伪、浮躁和骄傲,分分己获,要明白。

故我宣扬,令汝但于一门深入:就是大菩萨再来都是一门深入,但这个一门深入并不是孤军深入,而是你有了主导方向,不妨多方面综合。目的是为了圆融圆满对一心三藏的理解,这叫一门深入,而不是杂修。入一无妄:是就自己六根中其中的一根能解决问题,清净了。

彼六知根一时清净:比如说我修眼根,专门盯着那个摄像机看的时候,当看到精神专注的时候,眼根清净了,在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摄像机;你这个时候耳朵能不能听到声音?鼻子能不能闻到香味?这叫六根一时清净。

阿难白佛言:世尊!云何逆流深入一门,能令六根一时清净?

逆流:是停止向外攀缘,往内看,回光返照。平时我们眼睛往外看,耳朵往外听,然后去分别色尘、声尘如何如何,这叫「出流」。

佛告阿难:汝今已得须陀洹果,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。然犹未知,根中积生无始虚习,彼习要因修所断得。何况此中生住异灭,分剂头数?

须陀洹果:就是初果罗汉。见所断惑:这个「见」就是身见,讲前面五浊时讲过。

无始虚习:有具体的分别。一种呢,是初果罗汉破除了身见以后还要破除思惑。思惑主要是指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等等九种烦恼。这九种烦恼在欲界住地和四个禅天住地再加四个空天住地,一共是九地,九九八十一,在九地这九种烦恼都有不同的特征,越往上这个烦恼越坚固、越细,越不容易觉察,这是一种「虚习」,也叫粗惑。那证到阿罗汉以后还有尘沙烦恼,叫细惑,是前面这九种烦恼的那种阴影习气。

以吃肉为例:那个粗惑呢,就是贪味,不想戒。那不吃了,不贪味了,粗惑就断掉了;但虽然不吃了,有时仍闻到味,这就叫细惑。尘沙烦恼断了以后,就已经破除了一分灭相无明,登圆教初住位。这时还有四十一分无明微细烦恼需要破除后,才能成圆满佛。

彼习要因修所断得:我们通过不断观照一心三藏,不断加功用行,就能逐步破除这些微细烦恼。

何况此中生住异灭:这就是刚才讲的,无明微细烦恼也称为四相无明。四相无明细说为四十二分,总说为生、灭这两相。分剂头数:前面不是讲生、住、异、灭吗?每一个阶段都有生、住、异、灭。比如小孩刚刚出生才一天,这一天中他就不断地生、住、异、灭。灭中有生、住、异、灭,住中有生、住、异、灭。

今汝且观,现前六根,为一为六?阿难!若言一者,耳何不见?目何不闻?头奚不履?足奚无语?若此六根决定成六,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,汝之六根,谁来领受?

现前六根,为一为六:这六根到底是六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?这是从它的本性、从本来面目来看,到底怎么回事。

若言一者,耳何不见?目何不闻?头奚不履?足奚无语:「履」就是走路。如果六根是一的话,那耳朵为什么不能看,眼睛为什么不能听,头为什么不走路?脚为什么不能说话?问就问得很滑稽。当我们解除了烦恼习气的时候,脑袋会不会走路啊?两条腿会不会讲话呀?都会讲。

若此六根决定成六,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,汝之六根,谁来领受:如同我现在在这个法会上跟你们讲首楞严这样的无上妙法,在你的六根中是谁在听、在学、在接受?

阿难言:我用耳闻。

阿难又糊涂了,他说他在用耳朵听。

佛言:汝耳自闻,何关身口?口来问义,身起钦承?

你既然讲耳来听,那你为什么嘴巴来帮腔啊?为什么身体还要站起来请法?为什么眼睛还盯着我看?

是故应知,非一终六,非六终一,终不汝根元一元六。

所以要明白,不能非要把一偏说为六,也不能把六偏说为一。终不能说你这六根本来是一或本来是六。

阿难当知,是根非一非六,由无始来,颠倒沦替,故于圆湛,一六义生。汝须陀洹,虽得六销,犹未亡一。

阿难当知,是根非一非六:阿难你要知道,我们这个根性也不是一,也不是六。注意,这是双非法门。「非一非六」,就是即一即六,都是我们一个念随缘显现。

由无始来,颠倒沦替:「无始」是没有开始,真心本性不从他得,不从后得,它本来就是这样。你不能讲它什么时候该亮,什么时候不该亮。这里的「颠倒」就是《楞严经》讲的三细六粗,由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而形成了世界、众生、业果三种相续;分开来说呢,无明妄想在造业,我们这个肉团色身在受报。其实受报是不是还是这个心啊?只有心才能感觉到痛苦。

故于圆湛,一六义生:这里的「圆湛」可以理解为真心本来面目,一精之明造成了六根和合之性、之相。「一六义生」,就形成了这样的现状。

汝须陀洹,虽得六销,犹未亡一:阿难已证初果,不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不会对六尘再打妄想,这叫「六销」。怎么「犹未亡一」呢?我还有一个灵体、一精之明,执着这个灵体是我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贪恋你又不是我的错 女帝凶猛:傲娇男神快趴下 乔乔有个大神男友 倾世仙妃:腹黑帝君强势撩 第一名门:甜妻太傲娇 心动沦陷 他的掌中鱼 我,十八线作精,成了影帝心尖宠 这是谁老婆啊 江少你的戏精上线了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