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类型 > 印广法师【楞严经】讲记全集 > 第27讲

第27讲(2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玄冰之鸿蒙篇 只想做个御灵师 我出马的二十年 宠妾灭妻?主母重生废侯府嫁反派 恐怖从旅馆开始 鸣龙少年:我的衫姐柔情似火 陈情令之朱雀之主 冷恋爱人 漫画家的奇妙历险 茅山术

因于通塞二种妄尘,发闻居中,吸此尘象,名嗅闻性:「嗅闻性」就是嗅精,也叫鼻入。这里就是解释那个「瞪发劳相」是怎么形成的,仍然把它回归到我们的真心本性。

由于这个通和塞这两种妄尘作用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,叫「黏湛发妄」,这两种通塞之相呢,黏住了我们的真心对它进行作用——其实它自己是不是真心啊?是我们自己在调理——发出能见通塞的这种妄。因为通塞黏住了我们的真心,真心就变成了能够感受通塞的这种东西——在小乘法叫法生心生,大乘法里叫做随缘显现。

那么我们说能见的东西,需要不需要它来作用我们才能产生啊?不需要,我们本来就有。包括通和塞都是我们心变出来的,本来就有,那么它这么一来,我们就随缘显现一下。

因为这两种妄尘的作用,「发闻居中」,这里的「发」就是引发,引发我们能够嗅——如果这里讲「发嗅居中」就更好,但是闻可以通一切。眼睛看见是不是也叫闻?「居中」,即居于鼻根之中。「吸此尘象」,这里就变成反作用了,吸收。这个吸还包括能够分别,这里的分别是第一念分别,是一种直觉;如果有第二念分别就已经变成意识。

此闻离彼通塞二尘,毕竟无体:这里佛讲了,六识离尘无体。那么实际六入是不是也是离尘无体?离开了通塞二尘,就不能显现出它的体来。

当知是闻,非通塞来,非于根出,不于空生。何以故?若从通来,塞则闻灭,云何知塞:如果我们能嗅的这个嗅精是从通畅而来,那我们永远都不能知塞。

如因塞有,通则无闻,云何发明香臭等触:反过来讲也是一样的。如果嗅闻之性只有鼻塞的时候才有,那好了,鼻孔通的时候你能不能闻到香甜苦辣啊?能不能闻到通啊?也闻不到。

若从根生,必无通塞;如是闻机,本无自性:「若从根生」,如果讲这个能嗅之性是由鼻根自生;「闻机」就是嗅性,也就是鼻入,又换了个名字,「机」是一种能动作用;「本无自性」,鼻根自己并没有个别的那种能闻通、能闻塞的闻性。

若从空出,是闻自当回嗅汝鼻;空自有闻,何关汝入:如果能闻的这种能闻之性是由虚空而产生,那会变成什么道理呢?变成虚空来闻你了,不是你闻虚空了。即使能闻的话,那么空的那种闻性与你有什么关系啊?

是故当知,鼻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:能闻之性也是我们本来本能的智慧德能,它借因缘来显现,但是并不是因缘所生之法。也不是自然所生之法。

阿难!譬如有人,以舌舐吻,熟舐令劳。其人若病,则有苦味;无病之人,微有甜触。由甜与苦,显此舌根;不动之时,淡性常在。兼舌与劳,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。因甜苦淡二种妄尘,发知居中,吸此尘象,名知味性。此知味性,离彼甜苦及淡二尘,毕竟无体。

如是阿难!当知如是,尝苦淡知,非甜苦来,非因淡有,又非根出,不于空生。何以故?若甜苦来,淡则知灭,云何知淡?若从淡出,甜即知亡,复云何知甜苦二相?若从舌生,必无甜淡及与苦尘;斯知味根,本无自性。若于空出,虚空自味,非汝口知;又空自知,何关汝入?是故当知,舌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
这段经文是开示舌头的这种尝性,也就是舌入。

譬如有人,以舌舐吻:「舐」,就是自己舔自己的舌头,自己舌头跟自己嘴唇相吻合。熟舐令劳:舔的时间长了,这个劳不是讲疲劳,是舔出味儿来了。这个「舐」呢,就相当于前面瞪发的「瞪」,塞耳的「塞」,畜鼻的「畜」。

其人若病,则有苦味;无病之人,微有甜触。由甜与苦,显此舌根;不动之时,淡性常在:不动的时候没有甜味,没有苦味。口有甜味、苦味相当于耳朵闻到动音,口有淡味相当于耳朵闻到静音,是打这个比方。

兼舌与劳,同是菩提瞪发劳相:舌头能尝的尝性,也可以包括舌根这个肉团。「劳相」,就是尝到的那种味尘,甜苦和淡都属于味尘。「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」,都是我们一念真心所变现的十法界之相,当下就是这一念显现。

因甜苦淡二种妄尘,发知居中,吸此尘象,名知味性:进一步解释这种「知味性」、这种舌入、这种尝性,整个的过程要体现出作用与反作用。甜苦与淡这两种相对待反映到我们无形无相的真心之中——无形无相的真心之中本来就存在着知道甜苦与淡这种分别心,这个时候被引发,通过舌头又反过来对外界的甜、苦、淡来进行分别。此知味性,离彼甜苦及淡二尘,毕竟无体:这是讲非不因缘。虽然离开它们毕竟无体,但不是它们所生。

若甜苦来,淡则知灭:如果我们能尝的这个尝精,是因为这个甜或者苦这种味尘而来,那么,淡味它能不能尝到啊?(不能)。若从淡出,甜即知亡:反过来一样的道理。如果是由淡尘而有,那么尝甜的那种功能就没有了。复云何知甜苦二相:那还怎么能讲你的尝性能知道甜苦二相?

若从舌生,必无甜淡及与苦尘;斯知味根,本无自性:这是讲凡夫执着不是从味尘来,就是从自己舌头而来。那么这个「知味根」虽然有能尝的这个尝性,可是舌根它自己有没有甜苦这种个别性啊?没有。那个尝性是不是聋子的耳朵?有没有用啊?既然没有用,还谈什么尝性不尝性?

若于空出,虚空自味,非汝口知:如果从虚空生出舌入的话,那就不是你自己的尝性了。又空自知,何关汝入:空自己知道,与你的这个尝觉有什么关系?「汝入」,就是你的舌入。

是故当知,舌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
阿难!譬如有人,以一冷手,触于热手。若冷势多,热者从冷;若热功胜,冷者成热。如是以此合觉之触,显于离知;涉势若成,因于劳触。兼身与劳,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。因于离合二种妄尘,发觉居中,吸此尘象,名知觉性。此知觉体,离彼离合违顺二尘,毕竟无体。

如是阿难!当知是觉,非离合来,非违顺有,不于根出,又非空生。何以故?若合时来,离当已灭,云何觉离?违顺二相,亦复如是。若从根出,必无离合违顺四相;则汝身知,元无自性。必于空出,空自知觉,何关汝入?是故当知,身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
这是讲六根之中的身根对触尘这个法。在这里,触尘有它的特性。耳朵听到声音,声音是声尘;眼睛看到光,光是色尘;身体触物,是不是触尘?不是。千万不要讲物是触尘。所以这里就要区别了:如果按照眼睛看到光是色尘,耳朵听到的是声尘,那手触的桌子就是触尘——如果这样推理,很容易造成错误的结论。所以触尘是什么?是离与合这二相。离与合不是心法。

譬如有人,以一冷手,触于热手。若冷势多,热者从冷;若热功胜,冷者成热。如是以此合觉之触,显于离知:一只冷手一只热手,合在一起是不是有感觉?热手降温,冷手加温。如果这样做,这个「合觉之触」比较明显一点。那么即使两个手一样热,我们是不是也还有感觉呀?合起来两个手都感到热。你如果不合,能不能感到热啊?(不能)。怎么「显于离知」呢?如果没有离的话,这个合你能不能感觉呀?就感觉跟离的时候不一样。通过离和合这两个动作,我们才能感觉到冷热、涩滑的感觉。

涉势若成:这里的「涉势」,就是因为两个手摩在一起。因于劳触:这个「因于」应该讲「形成于」;「劳」,在这里指心劳,「劳触」呢,就是心里造成了能触的这种触觉,也叫身入。

兼身与劳:这里「身」,既包括我们的身根,也包括我们能够知觉的那个触觉,包括身根和身入。「与劳」,这里的劳跟前面的劳又不一样,就是冷热种种的现相。凡是通过触了以后,一切能感觉到的东西。

同是菩提:统统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而随缘变现出来的形相。在这里讲的,握手感觉到的那个冷热之相以及那个触觉,都是菩提,各种的现相都是我们真心本有。瞪发劳相:都是菩提变现出来的虚妄之相。既然是菩提变出来的瞪发劳相,「劳相」当下是不是「菩提」?

因于离合二种妄尘,发觉居中,吸此尘象,名知觉性:我们能感觉到离与合这两个东西吧?离与合是无情,是色法。离与合就是我们所感觉的,是不是所缘呐?注意,所缘一定是尘。那么这两种妄尘呢,有种对待之势,反映到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,离与合我们是不是感觉到了?在《楞严经》后面讲,「湛然之体,黏湛发觉」。「湛然之体」就是我们的心,因「黏湛发觉」用我们这个湛而成就了能觉的这个能,叫「发觉」,成就了这个能觉的觉或者能觉的能,能和觉是一个意思。「居中」,居哪个中?这里就是在我们身中,我们身体能感觉到,如果不通过身体能不能感觉到?在后面佛讲这个身体像腰鼓一样。

「吸此尘象」,前面「发觉居中」是外尘对我们这个心的作用,后面「吸此尘象」是我们这个心对外尘的反作用。先是这个两种妄尘发觉来成就这一种见性,现在变成这个见性来成就这种尘象了,就产生这种能感觉的东西,叫触觉、知觉性。这个入是第一念知觉,不吸收它能不能知觉啊?所以这个「知觉性」也叫身入,也叫触觉,也叫觉精,也叫觉性、觉分、见性、见分,都是一个意思。

此知觉体:这个「知觉体」因缘和合的时候好像有这个体,那么因缘分散的时候,这个体它还存在不存在?离尘毕竟无体,就是说没有那种有实实在在形相的实体,时过境迁就没有这个真实的体了。

离彼离合违顺二尘:如果手比较嫩,搓起来是不是感到很顺啊?如果有手茧的人,是不是很粗糙啊?这个叫「违」。有的把违、顺这两个说成是相,把离、合说成尘——其实,我们把离、合、违、顺讲成四个尘,也未尝不可。毕竟无体:觉精是由离、合、违、顺这个因缘和合而显现出来,而不是由它们所生出来的。这个「毕竟无体」是恒顺世间法说,实际上它有没有体啊?它无相是实相,都有体,而且都是我们的真体。

当知是觉,非离合来,非违顺有,不于根出,又非空生:这个「觉」就是知觉性、身入。这句也就是解释为什么「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」,因为不是它们生出来的。

若合时来,离当已灭,云何觉离:再次提醒,这个触觉是第一念直觉,当感觉到——哎呀,手这么凉啊——这个时候已经变成意识了,就不是第一念直觉了。如果第一直觉就是合时才有,那你能不能感到离的那种感受啊?不能。

违顺二相,亦复如是:如果是由顺相而有,那么你能不能感觉到违相?感觉不到。如果感觉不到糙的话,你能不能感觉到顺?也感觉不到。如果你感觉不到离的话,你能不能感觉到合?我们要反过来复过去作如是观照。

若从根出,必无离合违顺四相;则汝身知,元无自性:如果说我们这个能触的触觉就是由我们这个肉身而生出来的,那就与离合违顺这四相没有关系了;或者离合违顺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有。那么自己的能知的那种自性从根本上来讲,它就没有那种离合违顺的个别性。我们在没有离合违顺的时候,这个身体能不能感觉到那种离合?不能。

必于空出,空自知觉,何关汝入:如果是虚空能感觉到,那还叫不叫虚空啊?虚空是顽空,它是无知,触觉是能知。就算虚空知道了,与你有什么关系?

是故当知,身入虚妄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能闻之性借因缘显现,不由因缘或自然所生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虐渣后王妃她成了团宠 傅爷夫人,超凶残! 大唐小丈夫 重生之使者大人请留步 替婚娇妻,不下堂 你与流年皆不在 醋王奶团又把父妃出卖了 秦时之逍遥侯 重生香港警察 邪凤重生:帝尊,逆天宠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